2019年转眼间已经过半,未来组三代测序项目成果也接连不断,今天组学君就给大家带来2019上半年未来组三代测序项目的8篇高分文章,累积IF达101.775涵盖动植物基因组、转录组、微生物基因组、表观遗传研究等各个领域,为您提供三代测序应用的高分文章思路。
01
栽培花生基因组揭示豆科核型,多倍体进化及作物驯化的秘密Nature Genetics,01 May 2019IF=25.455合作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栽培种花生(Arachis hypogaea L.)为异源四倍体(AABB,2n= 4x = 40),亚基因组之间的密切关系和高比例的重复序列增加了栽培花生基因组的组装难度。
本研究以狮头企花生为材料,采用三代测序技术,结合Hi-C技术和高密度遗传图谱等完成了异源四倍体花生栽培种A、B亚基因组共20条染色体的精确组装,获得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
比较基因组分析表明花生B亚基因组具有更多的基因和普遍的表达优势,52份种质材料的重测序分析表明花生可能起源于不同的subsp. hypogaea并且在不同地点独立驯化,同时,作者也对A亚基因组的真正起源提出了疑问。
02
高质量苹果基因组解析红色果实着色机制
Nature Communications,02 Apr 2019
IF=11.878
合作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苹果基因组是苹果遗传研究和分子育种的基础,可推动苹果的可持续生产。尽管早前发布的高质量金冠(Golden Delicious)基因组使苹果育种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仅仅利用这些数据在发现新基因和描述基因组结构变异方面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本研究以来源于花药的苹果纯合系HFTH1为材料,采用三代PacBio测序技术,结合光学图谱Bionano和Hi-C技术辅助组装,获得高质量苹果基因组图谱(contigN50为6.99Mb,GDDH13基因组contigN50为620kb)。
比较基因组结果表明,TEs的动态变化可导致产生大量的SVs,这可能会对基因型产生影响。进一步研究证实了上述推测,研究者发现花青素生物合成的核心转录激活因子MdMYB1上游UTR区域的一个LTR反转录转座子的插入与果实红色相关联。
本研究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对GDDH13基因组进行了补充,可精确识别大的和复杂的SVs,同时,为苹果独特的生物学特征的比较基因组研究和种类基因组多样性研究奠定基础。
03
质粒编码的tet(X)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具有高水平的替加环素抗性Nature Microbiology,24 Jun 2019
IF=14.300
合作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
细菌耐药性一直是微生物研究的重点领域,随着碳青霉烯类药物和黏菌素耐药性的爆发,替加环素成为治疗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
本研究发现了一个质粒介导的可移动的替加环素耐药基因tet(X4),将该基因转入到大肠杆菌能显著增强其对所有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而且,包含tet(X4)基因的IncQ1质粒具有高效转移能力,这极大地增加了该耐药基因的传播风险。
研究者进一步探讨了tet(X4)阳性大肠杆菌在中国人群、家禽家畜及其周边环境中的流行情况,提出“one-health”策略,即通过对人类、动物及其生活环境进行跨部门监测和控制来应对抗生素耐药性,同时呼吁人们在动物和环境中合理使用四环素。
04
利用深度循环神经网络对牛津纳米孔测序数据进行DNA碱基修饰检测Nature Communications,04 Jun 2019
IF=11.878
合作单位:费城儿童医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深度循环神经网络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领域,如手写识别、语音识别等序列特征建模。
研究者采用LSTM-RNN深度循环神经网络作为深度学习框架,采取两种独立的策略利用多个Nanopore测序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校正,完成了5mC和6mA检测模型的建立。
该研究为Nanopore应用于表观修饰领域提供了重要的软件工具—DeepMod。首次将5mC的准确率提高到99%,实现了5mC的精准检测;首次建立了原核和真核通用6mA和5mC检测方法;并建立了首个Nanopore真核生物6mA修饰标准集。
05
染色质构象捕获技术解析糜子基因组近完成图Nature Communications,25 Jan 2019
IF=11.878
合作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糜子(Panicum miliaceum L.)作为一种古老的作物,具有生长周期短(~60–90d),耐盐碱的特性,尤其是极端抗旱,其耐旱能力甚至比蒸腾系数低于高粱、玉米、小麦的谷子还要强。
本研究结合了三代长读长测序技术、二代短读长测序技术、Bionano光学图谱、Hi-C染色体构象捕获等技术优势,获得了高质量的糜子基因组,通过对糜子基因组的深度挖掘,研究者揭示了糜子基因组中与抗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可能相关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揭示了糜子的异源四倍体化发生在591万年之内,而糜子和谷子的分化大约发生在1310万年前。
高质量糜子基因组序列不仅对理解糜子基因组四倍体化后的动态进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今后的糜子分子育种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将促进黍属植物与其他作物的比较基因组研究。
06
形态学和基因组学解析马里亚纳海沟狮子鱼深海适应性机制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16 Apr 2019
IF=10.965
合作单位: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
本研究以生活在马里亚纳海沟6,000m深处以下的狮子鱼Pseudoliparis swirei为研究对象,通过形态学、基因组和转录组等多种分析手段揭示了马里亚纳海沟狮子鱼深海适应性的形态、生理变化及分子机制。
形态学观察发现,P. swirei具有一系列适应深海生活的形态特征,如透明的皮肤,膨大的胃部,不完全骨化的骨骼以及非闭合性颅骨。基因组分析显示P. swirei在骨骼发育、细胞膜流动性、蛋白质稳定性存在深海适应性基因突变。
本研究中发现的众多遗传变化揭示了脊椎动物物种如何在深海中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对脊椎动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子进化新的见解。
07
纳米孔测序技术揭示染色质调控基因表达的基础Genome Research,14 Jun 2019
IF=9.944
合作单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核小体的动态占据导致两种不同的染色质状态:“开放”(具有稀疏核小体的活跃基因组区域)和“闭合”(具有致密核小体的不活跃基因组区域)。核小体的占据和染色质开放状态的动态变化在转录、DNA复制和修复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提出的一种新的实验方法MeSMLR-seq,实现了在长距离-单个核苷酸分子水平进行核小体和染色质状态测定,为基因表达的染色质调控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
研究者利用MeSMLR-seq的独特序列,揭示了转录起始位点周围沉默基因和活跃基因具有差异的核小体组织原则。利用多个基因组区域的染色质状态与单细胞RNA-seq数据一起,揭示了转录重编程过程中相邻基因的染色质偶联变化。
08
5’-Cap捕获的Direct RNA测序揭示Piwi对蝗虫体内TE衍生序列的影响RNA Biology,14 Apr 2019
IF=5.477
合作单位: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Nanopore 长读长Direct RNA测序不需要经过反转录可获得完整的RNA转录本。
本研究通过 5’-Cap捕获的方法富集全长RNA转录本,利用Nanopore对RNA直接进行测序,以天然RNA形式描述飞蝗全长转录本特征。研究者分析了蝗虫转录中TE外显子化模式,揭示了TE外显子化的广泛建立以及蝗虫转录组中TEs对RNA剪接的重要作用。
该研究结果证明了5’-Cap捕获法的Direct RNA测序在描述包含重复序列的全长RNA转录本中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国内Direct RNA测序相关研究成果的首次亮相,武汉未来组承担了Direct RNA的建库测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