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组学盛会开幕,未来组诚邀您加入

秋收十月,瓜果飘香,在基因组学领域耕作了一年的学者们也到了分享累累硕果的时节!

可可、咖啡和茶是享誉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品,几乎俘获了所有文化背景的人群,还催生出专门讨论它们的国际学术会议!这不,“第一届可可、咖啡和茶(亚洲)国际学术大会”(Fir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ocoa Coffee and Tea Asia)即将于2018年10月17-20日在合肥拉开帷幕,想参加了吗?说不定还可以品尝到这些饮品呢!

本次会议是“国际可可咖啡茶大会”组委会首次授权在亚洲举办,并确定会议交流内容以茶叶相关研究为主。会议交流的主要议题为:三大饮料作物的生理生态与种质创新、次生代谢与品质化学、健康功能及作用机制和质量安全与加工利用。

本次国际学术大会将为国际上与茶、咖啡和可可密切相关的科学家们提供重要学术交流机会和报告最先进的科学成果,并促进世界上三大饮料在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上的交叉融合,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同时,为了展示我国植物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促进植物科学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加强相关领域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中国作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中国遗传学会、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联合举办“2018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大会定于2018年10月18日-22日在山东泰安召开,将邀请国内植物生物学相关领域取得突出成果并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专家学者以及优秀青年科学家进行学术报告,欢迎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赴会!

植物基因组往往因其古老的起源、复杂的演化史而对研究造成颇多障碍,尤其是复杂倍性、杂合度的作物更让研究者望而生畏。武汉未来组基于三代测序平台(PacBio和Nanopore)、BioNano光学图谱和Hi-C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并搭载天河II号、阿里云和华为云等服务器,已完成多种植物基因组及转录组测序项目,如玉米、木棉、水稻、棉花、杜仲、矮牵牛等,合作研究成果已有多篇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

组学君诚邀您莅临未来组展位,未来组将为您展示最新的三代测序技术及其应用成果,为组学领域研究提供新思路!

第一届可可、咖啡、茶(亚洲)国际学术大http://cocotea-asia2018.csp.escience.cn/dct/page/1

2018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http://www.ncpb.net/2018/index.php/News/show/id/36.html

热烈祝贺第十九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圆满落幕

成都,八月,火热的季节,一场学术界的盛会在万众期盼中拉开帷幕,又在热烈的掌声中迎来尾声——2018年8月22日,由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与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承办、武汉未来组参与赞助的第十九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圆满闭幕,会议历时3天,涵盖了最新植物功能基因组、蛋白组学、代谢组学、表观基因组及转基因组等技术最新进展,会议吸引了众多来自国内外植物基因组学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与学者,大牛云集,盛况空前。

会议现场,未来组向与会专家和学者展示了最新的三代测序技术研发及应用成果。未来组在多种复杂植物基因组测序组装中的项目经验不断吸引研究学者驻足咨询,咨询物种小到微藻,大到复杂的林木类,咨询内容从最初的样品采集及DNA提取,到项目中的生信分析细节,未来组的工作人员都进行了全方位的解答,获得了与会老师对未来组的认可。

 

与会老师和未来组工作人员亲切交谈

植物基因组比动物基因组复杂得多,其基因组普遍存在多倍性、高重复、高杂合等特点,是植物基因组测序组装的主要难点。武汉未来组基于三代测序平台(PacBio和Nanopore)、BioNano光学图谱和Hi-C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克服植物基因组中高杂合高重复的难点,已完成多种植物基因组及转录组测序项目,如木棉、杜仲、水稻、棉花、矮牵牛、玉米等,合作研究成果已有多篇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

LAI——基因组质量评估新标准

近日,来自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区树俊博士等人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发表了一篇名为《Assessing genome assembly quality using the LTR Assembly Index (LAI) 》的论文,提出了一种无需用参考基因组衡量组装连续性的方法——长末端重复序列组装指数(LTR Assembly Index,LAI)。该研究阐明LAI独立于基因组大小、LTR-RT含量以及基因空间评估指标(如BUSCO和CEGMA)等参数,还发现使用长读长技术比短读长技术能获得更好的组装连续性。而且,LAI能够通过选择组装软件促进迭代组装的优化并鉴定低质量的基因组区域。为了更好的应用LAI,基因组中完整的LTR-RTs应至少占0.1%而全部的LTR-RTs至少占5%。目前LAI程序免费在GitHub上开放(https://github.com/oushujun/LTR_retriever)。

LTR(Long terminal repeat)是存在于LTR反转录转座子(LTR-RTs)两侧翼的长末端重复序列,而LTR-RTs是散在的重复元件,通常在4-20Kb左右,是植物基因组中主要的反转录转座子成分。转座元件(TEs)由于组装难度大,迄今都没有针对重复序列建立起可靠的评估标准。Contig N50、BUSCO和CEGMA等评估方式或多或少受到人为、有无参考基因组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者发现使用PacBio长读长测序技术比第二代测序技术组装的玉米参考基因组中能找到更多的完整LTR 元件,还有研究发现对于海枣的LTR-RTs,短读长测序只能覆盖其中的小片段,因此需要更连续的基因组来鉴定更完整的LTR元件,而LTR_retriever软件可准确鉴定完整LTR-RTs,消除假阳性LTR且灵敏度超高、错误率极低——通过鉴定完整LTR元件数量来指示基因间的重复序列组装质量切实可行。

材料

本研究搜集了103个全基因组序列,均含至少5%的LTR-RTs以保证LAI评估准确性;高质量长读长基因组标准为contig N50>100Kb且BUSCO和CEGMA评估完整度>80%或者任一评估>90%。若基因组来自不同测序平台,则以构建contig的主要平台技术为准。又从核苷酸数据库收集21种植物共14,826个高质量BAC序列,筛选标准是标题注明“完整序列”且序列≥20Kb;少于10个gaps的BACs草图若序列片段≥20Kb也予以保留。BAC序列的相同片段聚在一起作为一个样本,若<3Mb或含少于5%的LTR序列则不用于分析。

方法

原始LAI计算方式如下:

本研究使用LTR_retriever鉴定完整LTR-RTs,为鉴定出基因组中所有的LTR序列,逐渐递增同源关系搜索的分化阈值,并使用LTR一致性(LTR identity)来反映LTR-RTs动态。

LAI计算步骤:

(1)  获取候选LTR-RTs

(2)  过滤错误候选结果、保留所有完整LTR-RTs

(3)  全基因组LTR-RT注释

(4)  计算LAI

在本研究中,使用LTRharvest获取候选LTR-RTs,并用RepeatMasker注释。在评估原始LAI后生成全基因组原始LAI分值,并计算LTRs的平均一致性。当全部LTR-RT在全基因组和区域的LTR-RT都少于1%时,将区域的LAI降低到原分值的10%以抑制LAI分值过高。

修正LAI计算方式:

LAI = raw LAI + 2.8138 × (94 – whole genome LTR identity),文中提到的LAI均为修正LAI。

结果

构建LAI

为检测原始LAI和LTR-RTs动态之间的关系,研究分析了20个使用长读长测序、组装质量较高的植物基因组,结果显示原始LAI的分值和这些高质量基因组的平均LTR一致性呈线性相关。通过LTR-RT的消除(r2=0.15,P=0.10)发现校正后的LAI和solo LTR含量之间没有明显关联。这些数据表明使用全基因组LTR一致性校正原始LAI行之有效(见Fig. 1A、B、C、D)。

Fig. 1 20个高质量植物基因组LAI的特性和校正

LAI特征

研究通过LAI和其他常用基因组评估方式对高质量基因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LAI和这些基因组中完整LTR-RTs含量呈线性关系(r2= 0.45, P = 0.001) 。另外,LAI和全LTR-RTs含量(r2=0.17,P=0.07)、单倍体基因组大小(r2=0.09,P=0.21)、全scaffold大小(r2=0.14,P=0.11)、CEGMA完整度(r2=0.04,P=0.39)、BUSCO完整度(r2=0.04,P=0.37)以及contig N50(r2=0.03,P=0.49)等没有显著关联(Fig. 1E、F、G、H、I),表明LAI作为一种新的基因组评估方式和现有的基因组评估方式之间是独立的。总之,LAI在不同植物基因组大小、全LTR-RT含量和LTR-RT动态等方面都展现出较强的鲁棒性,反映了其在比较不同植物基因组组装质量上的潜能。

为了进一步检测LAI的特征,研究又分析了44个不同质量的植物基因组。和高质量组装基因组中的发现相似,LAI和全LTR-RT含量(r2=0.06,P=0.10)以及基因组大小(r2=0.0004,P=0.89)之间不相关,而与完整LTR-RT含量线性相关,和contig N50和scaffold N50相关性极低。

值得一提的是,BUSCO和CEGMA完整度无法很好的预估LAI的结果(r2≤0.06,P≥0.12),表明LAI呈现出的序列特性和基因空间的特性有差异;相反,CEGMA和BUSCO之间的结果较为一致。上述结果再次从侧面反映了LAI是一种全新的基因组评估方式(Fig. 2)。

Fig. 2 对不同组装质量基因组之间LAI和其他基因组评估方式的关系

用LAI比较测序技术

为了比较新测序技术和测序界的金标准——BAC测序技术的组装连续性,研究者分析了21种植物共14,826个高质量BAC序列和使用不同测序技术获得的70种植物全基因组序列。

结果发现高质量BAC序列LAI分值是所有测序技术中最高之一,平均分值为15.5,而以Illumina和Roche454等为代表的第二代测序虽大大降低了测序成本,但是其在解决重复序列上的能力却十分有限——主要以短reads组装的结果LAI分值都低于10,低于其他所有测序技术。Sanger全基因组鸟枪法测序(WGS)即使覆盖深度低至69×也还是获取了高质量的基因组,平均LAI达14.4,但因成本高、效益低等缺点导致构建高深度的BAC文库和补洞都非常困难。

近年,单分子长读长测序技术在基因组测序领域逐渐兴起。无GC偏向性的PacBio测序技术和超长读长的nanopore测序技术使获取高分辨率的复杂序列结构成为可能。研究发现,使用长读长组装的基因组获得的基因间的重复序列在各种不同的测序技术中是组装得最好的。虽然Sanger WGS基因组和长读长基因组的LAI分值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但是显然使用长读长测序技术能够获取更高质量的基因组。例如,24个长读长基因组中的19个获得了高于10的LAI分值(79%),而18个Sanger WGS中高于10分的为12个(67%)(Fig. 3)。

Fig. 3 不同测序技术获得基因组的LAI分值比较

低质量基因组区的鉴定

上述结果表明,LAI与LTR-RT含量及基因组大小无关,因此,通过对LAI的精确估计,该方法可以使基因组组装质量实现可视化。为此,研究者以300Kb增量的3 Mb-sliding windows为基础,计算了基因组组装的LAI分值。结果表明,由PacBio长读长测序的玉米参考基因组(B73 V4)在整个程序集中平均分布有很高的LAI分值(Fig.4C)。在3号染色体区域玉米三个版本的参考基因组的LAI分数的比较,显示了组装质量的连续提高(Fig.4D)。

Fig.4 LAI分值反映重复序列区域的组装质量。A.水稻(Nipponbare MSU v7);B.水稻(Kasalath);C.玉米(B73v4);D.玉米B73基因组的三个版本。

LAI评估促进基因组组装优化

为了评估基因组测序和组装技术是否随着时间推移有所进步,研究者计算并比较了模式植物基因组的多个组装版本的LAI分值。结果表明,基于Sanger测序和基于BAC进行scaffolding组装的基因组具有较高的LAI评分,而基于NGS测序的基因组的LAI评分最低,这反映了二代测序技术在组装基因组重复序列及提升序列连续性等方面的劣势。相比之下,长读长测序技术大大提升了基因组的组装质量,显示了三代测序技术在基因组测序组装领域的巨大前景(Fig. 5)。同时,研究者利用LAI评估基于同一批Oxford Nanopore测序数据组装的四个不同版本的野生番茄基因组,比较各个组装策略的优劣性(Fig. 5D)。结果显示,基于Canu-SMARTdenovo方法组装的野生番茄基因组具有更高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Fig.5 模式植物基因组的LTR组装指标

总结

鉴于LTR-RT序列是当下测序技术和组装算法的一大挑战,其组装质量可以反映出全基因组的组装质量。本研究开发的LAI解决了两个问题:①影响完整LTR-RTs在基因组间变化的因素如全LTR-RT含量(含完整LTR-RTs和片段化的LTR-RTs)等的可控化;②LTR-RTs的活性包括LTR-RTs的扩增和消除的可控化,两个因素使得LAI可以用来对不同物种基因组的连续性进行比较。分析证明LAI是可评估基因间重复序列的通用方式,基于此该研究提出了基于LAI分值的组装分类标准(Table 1)。

Table 1. 基于LAI的重复序列组装分类

BAC测序作为真核生物基因组测序的金标准,仍然存在很多gaps、组装错误并丢失大量序列。而长读长测序技术能跨越富含嵌套转座子插入和高度一致的重复序列,和其他测序技术相比能够得到较高的LAI分值,即获得更高的组装指标。

使用LAI,研究者可以评估基因组组装的质量、比较不同基因组版本的组装质量、选择最好的组装软件,并且首次实现不同物种之间基因间重复序列组装连续性的比较。随着测序技术和组装算法的不断发展,基因组测序正在从以测序本身作为焦点逐渐转变为以回答生物学问题为核心,LAI也因之成为基因组组装质量检验的重要手段。

八月,畅享植物基因组学盛宴

8月,两场植物基因组学的饕餮盛宴将在成都温江皇冠假日酒店展开!

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典型的异源多倍体物种,具有复杂的基因组结构。近年来,小麦基因组研究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小麦基因组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由中国作物学会主办,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承办的第九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将于8月14-16日在四川成都召开,聚集全国各地的学者们一起分享小麦基因组及分子育种相关的最新研究动态。

为充分展示植物基因组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进展,推动我国植物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和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由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与基因组学分会主办,四川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承办的第十九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也将于2018年8月19-22日在四川成都召开。

欢迎莅临B3展位(第九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和19号展位(第十九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未来组将展示新的三代测序技术(Oxford Nanopore和PacBio Sequel)及其应用成果,为组学领域研究提供新思路。

植物基因组比动物基因组复杂得多,其基因组普遍存在多倍性、高重复、高杂合等特点,是植物基因组测序组装的主要难点。武汉未来组基于三代测序平台(PacBio和Nanopore)、BioNano光学图谱和Hi-C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克服植物基因组中高杂合高重复的难点,已完成多种植物基因组及转录组测序项目,如木棉、杜仲、水稻、棉花、矮牵牛、玉米等,合作研究成果已有多篇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

武汉未来组作为国内三代测序服务公司,多年来深耕于三代测序分析领域,拥有新的三代测序平台及丰富项目经验优势,致力于为合作伙伴提供优质、高效的基因组测序组装及分析服务。

会议链接

第九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

第十九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

突破 | 北京希望组(GrandOmics)正式面向全球提供基于PromethION平台的人类基因组重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服务

未来已来,未来组长读长测序助力“TOP1000昆虫基因组计划”

2018年4月22日晚,在2018昆虫基因组与绿色防控大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研究组所发起,联合浙江大学、西南大学等单位,共同推出“TOP1000昆虫基因组计划”。该计划旨在完成主要的1000种昆虫基因组图谱绘制,促进我国昆虫学研究的深入,加强昆虫基因组学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未来组将提供三代长读长高通量测序分析助力该计划。 阅读更多

昆虫大军来袭你准备好了吗?

AGIS-CONFERENCE-昆虫基因组与绿色防控大会将于2018年4月21-23日在中国深圳召开。未来组将与您共享昆虫基因组学领域最新科研进展与前沿技术发展动态。

昆虫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昆虫分布面广,没有其他纲的动物可以与之相比,几乎遍及整个地球。世界上已记录的昆虫有100多万种(其中有害昆虫八万余种),是目前最大的未被充分利用的宝贵资源。

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对昆虫的研究进入了基因组学时代,为昆虫行为学和有害昆虫防控等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因组学基础。而三代长读长测序技术(PacBio和Oxford Nanopore)的发展,为获得更完整更准确的昆虫全基因组信息提供了新方法。

未来组昆虫基因组项目经验

未来组萤火虫基因组组装案例—PacBio

2017年11月,未来组团队完成了首个萤火虫科物种的基因组测序组装,文章发表在GigaScience(首个萤火虫科物种的基因组测序组装——胸窗萤。胸窗萤基因组基因组大小~785Mb,杂合度为2%-3%,其基因组中含有超过40%的重复序列 。

未来组通过高深度的PacBio测序,加上二代数据校正,以及去冗余过程,最终获得连续性、完整度和准确度都非常优异的高质量萤火虫参考基因组——组装基因组大小为760.4Mb,覆盖预估基因组大小的96.9%,contig N50为3.04Mb,经过BUSCO评估基因组完整性很好。

该研究获得的胸窗萤基因组是迄今为止除了模式动物果蝇之外,组装连续性最高的昆虫基因组。

未来组某昆虫组装案例—Nanopore

某昆虫基因组大小为~330Mb,Nanopore测序深度~100×,下机reads N50长达26.8kb,长读长是后续进行更准确的基因组组装的前提。该昆虫基因组组装Contig N50>7Mb;经Nanopolish + Pilon(×2)校正后,BUSCO评估能达到~98%,基因组组装完整性好。

未来组基于超长读长的Nanopore测序和搭配的超算平台,让基因组组装更连续,更快捷。

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是深入进行基因组研究的前提,未来组携最先进的Oxford Nanopore及PacBio Sequel测序仪,搭载超算集群,配合Bionano光学图谱和Hi-C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为昆虫基因组学的研究提供助力。

会议链接:http://reg.eventist.cn/home.html?eventid=811#content

相关阅读

昆虫之“最”和它们的基因组学研究

两篇Nanopore组装果蝇基因组文献解读

参考文献

Fu X, Li J, Tian Y, et al. Long-read sequence assembly of the fireflyPyrocoelia pectoralis genome[J]. GigaScience, 2017.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未来组邀您共赏第一届亚洲演化生物学大会

第一届亚洲演化生物学大会(The 1st AsiaEvo Conference)将于2018年4月18-20日在中国深圳召开。这是首次在亚洲组织的以演化生物学为中心,辐射比较基因组学、发育生物学、古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地理学等多个研究交叉领域的综合性学术会议。未来组将在会议上展示最新的三代测序技术(Oxford Nanopore和PacBio Sequel)及其应用成果,为组学领域研究提供新思路。

部分受邀演讲嘉宾

Jacobus J. Boomsma

哥本哈根社会演化中心(CSE)主任,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著名演化生物学家,在行为生态学,性选择和性别对抗,社会性昆虫,及共生生物演化等作出重要贡献。

Scott V. Edwards

哈佛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地球生命的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其课题组主要以鸟类为模型,研究物种形成、生物地理学、及基因组演化和适应过程的模式。

Jenny Graves

La Trobe大学教授,澳洲科学院院士。以澳洲特有的哺乳动物为研究对象揭示高度保守的遗传物质和演化过程,在哺乳动物基因组的构成与演化方面做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工作。她曾因“人类Y染色体正在消失”的预测而著名。

Shigeru Kuratani

神户RIKEN研究院研究员,演化发育生物学家。其课题组以多种非模式生物为对象,研究咬颚,颈部,龟甲等脊椎动物形体构造的演化发育机制。

Randolph Nesse

演化医学的创始人之一,以演化生物学的观点解释、预防和治疗疾病。他的研究范围从神经内分泌反应到应激反应,以演化分析解释问题。致力于建立演化生物学作为医学和公共卫生研究领域的基础科学。畅销书《我们为什么生病》的作者。

Naomi Pierce

现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鳞翅目馆长。主要从事生态与物种演化相互作用的研究,并在使用分子进化史对生命的历史演变和生物地理分布进行比较研究。曾获得富布莱特奖学金,麦克阿瑟奖,是AAAS(美国科学促进会)和哈佛大学院士协会的成员和最高级成员。

Rasmus Nielsen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生物学教授。提出多种经典基因组数据统计和计算方法,是国际上最重要的群体遗传学专家之一。

徐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1992年以来一直从事中生代恐龙化石和地层学研究,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发表60余篇论文,其中14篇第一或者通讯作者论文于英国《自然》杂志。

杨子恒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现任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 RA Fisher统计遗传学讲座教授,RA Fisher计算生物学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分子演化、分子系统学、群体遗传学、生物信息学、计算统计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用于分析分子水平上演化过程的统计模型和计算算法,对分子系统学的成熟作出重要贡献。他开发的PAML软件被广泛使用。

张亚平

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分子演化生物学和保护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已在SCI刊物发表论文二百多篇,先后获国际大奖“生物多样性领导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奖项。

李文雄

美国科学与艺术研究院,美国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芝加哥大学演化生态学系James Watson终身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基因组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文雄教授撰写的分子演化教科书为全美经典演化教科书,其课题组在分子钟,基因重复,灵长类视觉基因,中性演化理论等各个方向有影响深远的贡献。

张建之

密歇根大学生态与演化学系终身教授。其研究团队在同源基因演化,分子适应,人类和灵长类演化的遗传基础以及脊椎动物感觉基因演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主要以出芽酵母以及其近缘物种为研究材料,对遗传系统中重要的功能和演化的经典现象背后的基因组模式和分子机制进行研究。曾任分子生物学与演化学会(Society for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主席。

罗哲西

芝加哥大学有机体生物学和解剖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早期哺乳动物的起源与演化,包括哺乳动物的起源、适应性和发展模式方面以及中生代哺乳动物主要类群的亲缘关系及它们的生态多样化方面

DNA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物种的起源和进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获得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将会极大的延展研究者在研究对象的遗传多样性上的认识,进一步揭示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未来组早于2016年创建了PacBio Sequel基因组学中心,并在2017年9月建成Oxford Nanopore测序中心,是亚洲第一个获得Nanopore官方资格认证的测序服务供应商。目前拥有PacBio Sequel、Oxford Nanopore、Bionano光学图谱及Hi-C染色体构象捕获等技术和平台,旨在为广大合作伙伴提供优质、快捷的基因组转录组测序组装分析服务,同时也为生物演化研究提供助力。

会议内容缤彩纷呈,更多详情请访问:http://asianevo.org/index.html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未来组邀您参加“国际油菜基因组研讨会”,共同探讨芸薹属作物关键性状遗传改良中的基因组学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武汉)将于2018年3月26-28日召开“国际油菜基因组研讨会”。未来组诚邀您一起参加,共同探讨“芸薹属作物关键性状遗传改良中的基因组学研究”。

27日上午,未来组将做题为“Application of long-read sequencing technologies based on Sequel and Nanopore platform”的学术报告,为您介绍三代长读长测序的研究进展及在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阅读更多

【中国首次Nanopore Day】丨纳米孔测序大门为您打开

Oxford Nanopore官方计划在3月下旬在中国举办的首次Nanopore Day系列活动,未来组在此诚挚邀请您共同参加。

该系列活动由三场研讨会组成,跨越7天,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举办。每场研讨会为期一天,交流形式包括且不限于:

  • 分享经验
  • 介绍数据和网络
  • 参与实际示范

现场除了Oxford Nanopore的员工会为您解答问题,未来组也将与您分享Nanopore组装经验、研发和应用进展。

在Nanopore Day北京会场(3月22日)与上海会场(3月26日),中国三代测序第一人–未来组&希望组CEO汪德鹏将与您分享我们基于Nanopore 技术在科研服务领域和医学应用方向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区域时间
北京3月22日
上海3月26日
广州3月28日

关于Oxford Nanopore测序

原理简介

(a)motor蛋白牵引DNA至nanopore并解链

(b)DNA的单链通过纳米孔的时候,会对离子的流动造成阻碍。

(c)不同的碱基所造成电流大小的波动,就被记录下来。

应用

随着Nanopore技术的应用日渐成熟,通量和准确率得到极大提升,不断有研究者通过Nanopore数据进行从模式生物到更大基因组的组装,例如1 flowcell测拟南芥基因组[1];1 flowcell测果蝇基因组[2];~1Gb野生番茄基因组[3]和~3Gb人类基因组[4]等等。

近期Nanopore组装动植物基因组盘点

不得不提其中在Nature Biotechnology 上发表的Nanopore超长读长组装人类基因组的研究论文,通过低覆盖深度测序(~30×普通nanopore reads+ ~5× ultra-long reads)即能将基因组Contig N50组装到6.4Mb,填补了参考基因组(GRCh38)中12个gap,是来自单一测序手段得到的迄今最连续的人类的基因组。

Nature Biotechnology丨Nanopore测序组装人类基因组

Nanopore技术不仅通过ultra-long reads 在基因组组装方面有优异的表现,还有另外一个全新突破:Direct RNA测序[5]。不经反转、无须扩增的RNA直接测序能获得全长的链特异性RNA,无测序偏好性,并同时记录碱基修饰,为后续研究基因结构和基因表达,提供新技术新方法。论文也以封面文章形式于2018年2月发表于Nature methods。

Nature methods丨基于Nanopore的direct RNA测序方法测评

未来组自2017年9月开始逐步搭建Nanopore测序平台,于2018年1月17日通过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Limited(牛津纳米孔技术有限公司,ONT)官方认证,获得Nanopore DNA测序认证服务供应商资质。

未来组迄今已完成数十个Nanopore动植物基因组测序组装,“百个Nanopore基因组计划”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后续会陆续购入通量更高的PromethION测序仪,并与牛津纳米孔公司携手推出“1000个中国人基因组结构变异检测计划”,共同开发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MICHAEL,Todd P., et al. High contiguity Arabidopsis thaliana genome assembly with a single nanopore flow cel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9.1: 541.

[2] MILLER,Danny E., et al. High-quality genome assemblies of 15 Drosophila species generated using Nanopore sequencing.bioRxiv,2018, 267393.

[3] SCHMIDT,Maximilian H.-W., et al. De novo assembly of a new Solanum pennellii accession using nanopore sequencing. The Plant Cell, 2017, 29.10: 2336-2348.

[4] Jain M,Koren S, Miga KH, etal. Nanopore sequencing and assembly of a human genome with ultra-long reads.Nature Biotechnology, 2018

[5] Garalde D R, Snell E A, Jachimowicz D, et al. Highly parallel direct RNA sequencing on an array of nanopores.Nature Methods,2018.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