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基因组界的霸者

1.肺鱼
肺鱼是一种和腔棘鱼类相近的淡水鱼。肺鱼的鳔的构造很像肺,可以进行气体交换。对于绝大多数鱼类而言,鳔的作用主要在于帮助鱼上浮或下沉,增强平衡性,而呼吸则通过鳃来完成。而肺鱼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不仅能通过鳃来呼吸,也能通过鳔来呼吸。这使得肺鱼可以在没有水的环境下,也能存活很长一段时间。这种鱼甚至比恐龙更古老,是现存的“活化石”。它们的基因组通常很大,其中斑纹肺鱼的基因组甚至高达130Gb。肺鱼分三个科,即非洲肺鱼科、美洲肺鱼科和澳洲肺鱼科。非洲肺鱼和南美肺鱼可生长在干旱季节很长的地方。旱季来临时,肺鱼会在土里挖个洞,呼吸空气,进入“休眠”状态。直到雨季的到来,它们会从洞里爬出,又恢复正常的生活方式。研究表明,有些肺鱼甚至能在这种休眠状态下生存长达5年之久。

澳洲肺鱼是现代肺鱼中最大的种类。体长可达125厘米,重达10千克。体呈长梭形,覆盖大而薄的圆鳞。澳洲肺鱼是肺鱼中唯一不能离水生存的,但其相对于其他鱼类,在流动缓慢的缺少氧气的水域也能正常存活。

2.
螈类动物最早出现在早侏罗世。该类动物属两栖纲有尾目,有断肢再生能力。螈类动物大多拥有庞大的基因组。蓝点钝口螈幼体水栖,成体栖息于潮湿环境,仅繁殖期返回溪水中产卵。以节肢动物、螺类、小鱼、蝌蚪和幼蛙为食。视觉差,捕食主要凭嗅觉或侧线。肢、尾残损后可再生。

中国瘰螈是两栖动物 ,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全长才26-150毫米。栖息于山溪缓流中,冬季居深水处。傍晚留散或集群于溪流边,以螺蛳等小型动物为食,耐饥力强。产卵期在7-8月,产卵量200枚左右。

美西钝口螈俗称六角恐龙,是两栖类动物。头部宽大,眼小,不好动。皮肤光滑无鳞,表皮角质层薄并定期蜕皮。多变的体色也是美西钝口螈的魅力之一,常见的有普通体色、白化种、金黄体色和全黑体色。

3.磷虾
南极磷虾是似虾的无脊椎动物,生活在南极洲水域,有生物萤光器官,可以发光。它们体型虽小(~6cm),却拥有很大的基因组。它们以微小的浮游植物如硅藻等为食。南极磷虾是南冰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物种,含量丰富,并且为鲸鱼、海豹、企鹅、信天翁及其他的鸟类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

2018年1月,Nature在线发表了基于PacBio测序和BioNano光学图谱测序组装的美西钝口螈基因组,该研究通过开发新算法MARVEL,实现了对大型基因组低深度三代测序组装,是迄今组装完成的最大的基因组。基因组信息显示,内含子和基因间区的极大扩张形成了美西钝口螈如此大规模的基因组。

利用新的长读长测序技术有望快速准确地解码这些古老动物的大型基因组,将为物种进化、断肢再生等研究提供基因组学基础。未来组携新的Oxford Nanopore、PacBio测序技术和BioNano光学图谱等,同时配备高水平生信分析团队,致力于为您提供高质量、高准确度的物种测序组装分析服务。

延伸阅读

Nature丨“六角恐龙”-美西钝口螈基因组(32Gb)

参考文献

[1]Pedersen,R.A. (1971). DNA content, ribosomal gene multiplicity, and cell size infish.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Zoology 177: 65-79.

[2]Ohno, S.and N.B. Atkin (1966). Comparative DNA values and chromosome complements of eight species of fishes. Chromosoma 18: 455-466.

[3]Pedersen,R.A. (1971). DNA content, ribosomal gene multiplicity, and cell size infish.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Zoology 177: 65-79.

[4]Macgregor,H.C. and T.M. Uzzell (1964). Gynogenesis in salamanders related to Ambystoma jeffersonianum. Science 143: 1043-1045.

[5]Litvinchuk,S.N., J.M. Rosanov, and L.J. Borkin (2007). Correlations of geographic distriibution and temperature of embryonic development with the nuclear DNAcontent in the Salamandridae (Urodela, Amphibia). Genome 50: 333-342.

[6]SergejNowoshilow, Siegfried Schloissnig, Ji-Feng Fei , et al. The axolotl genome and the evolution of key tissue formation regulators.Nature.2018

[7] Jeffery, N.W. (2012). The first genome size estimates for six species of krill (Malacostraca, Euphausiidae): large genomesat the north and south poles. Polar Biology 35: 959-962.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0 回复

发表评论

想参加讨论吗?
请尽情讨论吧!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